26
2000年,當千禧年的鐘聲敲響,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既興奮又沸騰。
這些日子里,年近50歲東北人姜國芝卻忐忑不安起來。在知天命之年,她意識到,如果一些事情再不去做,此生將再難實現??墒牵瑸榱?2年前的承諾,她決定再上一次雪域高原。
首先,她迎來了丈夫的反對之聲:“你在那兒待了十年還沒待夠啊?那里又不是有你的工程項目,非你去不可;又不是那里的風光對你有什么吸引力。你也不像人家當大官的出差公干,一出行就有人前呼后擁……你是個光桿司令,上高原還得自費,沒人陪伴,沒人接待,更沒有醫療保健,得冒多大風險?!”
姜國芝笑而不答。丈夫又開始了“降維打擊”:“你在那里有初戀情人嗎?就算過去了20多年,初戀時的那股熱火勁也早該涼了吧!”
姜國芝笑著說:“有,那里有我的初戀情人呢,他叫青藏高原!我在那里還有一個私生子!”
無論丈夫、兒子怎么勸告,姜國芝真的決定了,要在50歲“高齡”之際再上高原。她穿了一件文化衫,印上了“回青藏高原看看,千禧之行,一路平安”的字樣,為自己祈愿。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王會相畫作《守天路 》。
上世紀50年代,姜國芝出生在吉林農安。如今的農安縣,雖在長春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內,但在當年,卻是一個封閉的農業縣。
上初中的時候,她聽大人說,城里有電燈,不用點油的;有火車,能把一些像房子一樣的車廂連起來,在兩條鐵道上把人拉到很遠的地方;城里人住房也和鄉下人的不一樣,把房子壘起來,住進去。管它叫“樓房”。
1969年,姜國芝初中畢業,同齡的孩子都上山下鄉當了知識青年,而她被村里人當成文化人用了幾個月后,派到公社做宣傳工作。這一年1月,縣里要征召3名女兵。這是開天辟地以來頭一回的事兒,全縣為之沸騰。
成為女兵的條件很簡單:18歲,女孩,初中畢業,身體好,出身好。聽到這個消息,姜國芝壓根兒沒想到會跟自己有什么關系。第二天,她接到電話,得知生產大隊推薦她去縣城體檢。既然是大隊安排的,她就乘坐馬車去了,接受了嚴格體檢。
全縣88萬人,只招3個女兵。姜國芝從沒奢望過幸運會降落到她頭上,盡管幾天后又去省城長春體檢了一次,也不敢有什么過分的奢求。然而,直到一輛吉普車停在了家門口,她才知道夢想成了真。
公社領導在三級干部大會上宣布:“咱們公社出了一名‘女狀元’,是老姜家的一個女孩子。你看人家,怎么能養出那樣的好孩子,真是燒高香了!”
還有鄉親說:“孩子,你可給咱們公社爭大氣了啊。女娃兒能當兵,真是新鮮得很!”
姜國芝還沒怎么跟父母告別,就被那輛吉普車拉走了。她和新兵們從東北出發,在祖國的版圖上劃下一道大大的弧線,落腳地在青海的平安驛農場。平安驛農場位于青海省東部,自古交通便利,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漢羌爭奪的焦點地區。農場緊鄰湟水,而湟水是黃河的重要支流。
姜國芝和新兵們在這里接受高原實用性訓練,經常鑿冰取水,頗有“旦辭爺娘去,墓宿黃河邊”的感慨。
一個月后,她和部分新兵繼續向西挺進,到了即將服役、工作的地方。一開始,她當了幾個月話務員。經過一場簡單的考試,她憑借初中學的有限物理知識,被選去當通信兵,后又成長為一名載波通訊技師。這一待,就是10年零10天。
從吉林農安到西北戈壁荒灘,新兵姜國芝想家了,就會看看天邊的云彩。站在哨位上,在高原獨有的燦爛陽光下,看著瓦藍瓦藍的天空上漂浮的白云,心想,那片云就是從東北飄過來的吧。
跟很多男兵一樣,她在接下來的軍旅生涯里要爬電線桿、拉石頭、建房子、打豬草,還要忍受很多令今天的年輕人難以置信的艱苦磨練。而所做的這一切,只是為了服務西藏、鞏固邊防。
從搞戰備到炊事班趣事
1969年3月3日,當姜國芝和十幾個新兵搭乘汽車,夜宿一個兵站的時候,從廣播喇叭里聽到我國北疆發生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在此之前,西藏也發生過武裝叛亂,形勢非常緊張。于是,大家本著“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原則,搞起了戰備。
到高原后,姜國芝這些新兵挖了不少洞,在防空洞里練習如何打敵機、如何轉移工作陣地,還挖了地下戰備機房,作緊急疏散用?!安筷牻洺8銘饌溲萘暎枰o急集合,一次接一次地搞,有時一周搞兩次,有時一晚上搞兩三次。戰備演習時,大家都要打背包、帶上槍,有時還要夜里急行軍,急行1至3個小時不等。”姜國芝說。
1971年,連隊里來了一批上海、西安、重慶的女兵,年齡較小,很多活兒都不會干。姜國芝身為這批女兵的班長,心里不服輸,覺得要帶她們做出一番成績,實在是太難。因為女兵年幼無知,還鬧出了幾個笑話。
連里只給炊事班留了一個男兵,叫尹根仁。由于大家沒有做飯經驗,要完成百十號人吃飯的任務,著實不容易。這樣一來,尹根仁的存在價值就極大提升了,不僅成了娘子軍里的黨代表,還成了廚藝技術顧問。
每當做飯時,在那個熱氣騰騰煙霧繚繞的廚房里,就會傳來女兵嬌聲嬌氣地喊聲:“老尹,要下多少米?要發多少面?饅頭是不是能起鍋了?炒菜要放幾盒肉罐頭……”尹根仁性格很好,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
連隊里養了十幾頭豬,這活兒也歸炊事班管。自從這些十多歲的女兵接管炊事班后,女兵們便要承擔挑豬食的任務。當女兵挑一擔稀里咣當的豬食,顫巍巍地從連隊的院子里經過時,都是一道精彩的風景。
輪到女兵粟華挑豬食去豬圈了,她邁著京劇表演舞臺上的花旦碎步,緊張的兩手在自己的下顎握著扁擔,那一支扁擔加兩個木桶就像一批搗蛋的小馬一樣前仰后翻,總不聽她使喚,有時還把豬食撒得沿路都是。
此時,全連官兵都對著她指指點點,拍手大笑起哄。尹根仁見狀,讓她在豬食桶里放幾片白菜幫子。此招一出,果然有用。
新兵小鄭去給豬喂食,看到頑皮的小公豬向母豬追逐、示愛。小公豬生殖器露出來一節,把小鄭嚇得花容失色,急忙報告尹根仁:“不好了,快去看看,有頭小豬的腸子出來了!”
小鄭的話把大家嚇壞了。死傷一頭小豬,也算是一個事故啊,該怎么向連隊交代?大家趕緊去豬圈,一看,尹根仁知道了個大概,窘得無地自容。
女兵們七嘴八舌地問:“老尹,老尹,小豬怎么了?”
老尹并不老,也就20歲出頭的年齡,羞澀的眼神一直躲閃著大家,嘿嘿嘿地笑個不停。大多數女兵明白了個大概,也是捂住嘴巴,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只有小鄭還在冒傻氣地問:“老尹,那頭小豬到底是怎么了?不礙事吧?”
女兵齊聲說:“不礙事。小鄭,咱們先回宿舍再說?!?/span>
從第二天起,小鄭似乎一下子變成熟了,說話再也不敢大大咧咧地了。
姜國芝帶這樣一群新兵蛋子,雖然辛苦,但是她必須做好榜樣,該嚴肅的時候一定不能活潑。為了不辜負家鄉人的期望,她入伍半年就加入黨組織,第三年就成為一名軍官。
“天天讀”“夜夜看”“天天練”
▲潘嘉俊先生1972年創作的布面油彩《我是海燕》,激勵了無數人投身通信事業。
由于部隊剛組建沒多久,為了建好營房,戰士們的勞動量特別多,每天的日程表上除了“天天讀”“夜夜看”,還要“天天練”。
“天天讀”,也就是讀毛主席著作。人們憑著樸素的感情,對毛主席著作做到了“急用先學,活學活用,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在軍營,學毛主席著作的時間安排更是雷打不動。“我們每天在軍事訓練、專業學習、勞動開工、整修路線前,都要讀1小時的《毛澤東選集》。大家學習的勁頭和熱情毫不含糊。”
姜國芝一開始學毛主席著作時,只能坐在自己的背包上,或是俯身在宿舍的大通鋪邊學習。后來,每名戰士領到了能折疊的小馬扎,她們就利用休息的時間學習。再后來,有了小方凳,大家都伏在小方凳上學習。有時,大家圍坐在一起,由一人領學。
讀毛主席的書,當成了治療自己思想問題的小藥箱。思想里出了麻煩,自己就到書中去找答案,讓自己“在靈魂深處鬧革命”。
當時流行一首歌是這樣唱的:“毛主席的書,我最愛讀,千遍那個萬遍都要下工夫,深刻的道理,我細心領會,只覺得心眼兒里頭熱乎乎,哎,好像啊,旱地里下了一場及時雨呀,小苗兒掛滿了露水珠哇,毛主席是我們的引路人吶,干起了革命勁頭足……”
姜國芝說,毛主席的書,成為她的文學啟蒙書。“很多篇章富有哲理,很多段落精彩浪漫,很多修辭嚴謹,能訓練寫作的基本功。”
“夜夜看”,就是偷偷地看“禁書”。“文革”期間,雖然《紅巖》《林海雪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唐詩、宋詞等一度被禁,但依然阻擋不了一些青年對知識的向往。
“有些女兵背著連里干部,利用夜里在載波機房值夜班的時間,只要沒有機器的測試和電路故障處理工作,就偷偷看這些‘禁書’。有些女兵利用休假的機會,從內地帶一些上高原,大家爭相閱讀。 ”
這一時期,姜國芝不僅看書,還抄讀書筆記,惡補自己較匱乏的文化知識。許多年后,她還清晰地記得高爾基的一句名言:“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起來。而迫使它燃燒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勞動,再勞動。”
“天天練”,就是鉆研業務。姜國芝所在的通訊部隊,曾是敬愛的周總理親自簽發文件成立的。此時,剛組建才半年多時間。連隊總部在格爾木,雖然只有3棟小房子,卻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
“部隊里,載波、電源技師都是被解散的武漢通信兵技術學校的資深教員,他們很多人都是1964年我軍大比武時的技術尖子。為了架設青藏國防通信線路,這批技術尖子義無反顧地把妻兒留在內地,組成一支技術精良的骨干團隊,扎根高原、無私奉獻。”
載波是通信里一門比較復雜的技術工作。它屬物理學范疇,以電學為主。當時,半導體已經問世,大家公認,載波技術要學的知識很深。在通信部隊,流傳一種說法:“載波值機員的腦殼子,外線維護員的腳脖子,報務員的手腕子,話務員的嘴片子”。
有了前輩們的傳幫帶,姜國芝學技術來得特別快。先接受理論學習,然后上機實習。前輩們的要求是:要把機房所有的載波機方框圖背下來,說出每點信號輸出的電平值;在規定的時間里,說出每個機盤的技術性能,是幾級放大;在密密麻麻的電器元件里,指出各級放大器三極管的位置,找到哪個電阻是決定這個放大器工作點的;要盡快排除不同機盤中人為的模擬故障;在廢棄的配線架上學焊接,要求1分鐘內完成若干個點的搭焊、勾焊、繞焊,并保證焊點光滑飽滿……
姜國芝看著密密麻麻的元器件,先是頭皮發麻,然后躡手躡腳地去實踐操作,被前輩們罵了幾次后,專業名詞、操作步驟也就慢慢記下了。
欲將青春灑天涯
▲1964年,為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以拉薩為中心的郵政通信網已初步建成。這是拉薩八廓街郵政門市部首次開設方便群眾的藏文電報業務。劉麗嘉攝
談起這支光榮的通信部隊,姜國芝興奮地說,因為這支部隊建成的線路,真正把北京和拉薩連在了一起。
這支部隊擔負著《人民日報》傳真版的傳輸任務,實現了把黨中央的聲音第一時間傳遞到雪域高原各個角落的目的;這支部隊保障了科學實驗一號、二號人造衛星的地面接收站任務,讓這些地面信號源源不斷地向北京傳送;這支部隊頻繁奔波于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各機務站,不斷安裝調試更新機器,確保萬無一失……
“有專項任務時,大家都在一級戰備狀態下工作,由專人目不轉睛地盯著反映機線質量的導頻表。一有情況,立即逐級報告?!?/span>
為了測試各站點之間的通信狀況,大家通常都是通宵達旦地作業。在機器還沒進入集成電路的時代,查找故障點、更換元器件從來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兒。
“由于線路經常受到高原特有的狂風、暴雪、低溫的影響,每次調試都很苦難。為了保障通信暢通,我們這幫人一班接一班地輪換,沖鋒陷陣,每個人都熬得疲憊不堪。”
李恩起技師以技術過硬、工作任勞任怨而被大家所熟悉。有一次,姜國芝和另一名女兵接大夜班,看見已經打了幾個通宵的李恩起躺在機房的水泥地面睡覺,睡姿極為不雅;而他帶的兩個值機員,正束手無策地守著帶有故障的機器坐著,一言不發,生怕打攪李恩起的美夢。
姜國芝和另一名女兵都是愛笑的人,看到此情景,覺得特別滑稽,就哈哈大笑起來。
李恩起醒了過來,睜開布滿血絲的眼睛,木訥地看著兩名女兵一言不發,過了一會兒,故意兇巴巴地說:“笑!有什么好笑的?我實在堅持不住了,熬了好幾天夜,渾身跟散了架似的?!?/span>
姜國芝和戰友不敢再笑了,立即拖了一條凳子給李恩起坐下。李恩起緩了一緩,才慢慢回過神來,又繼續查找故障。因為早晨6點前,電路必須全部恢復,任何一名軍人都不敢怠慢。
“那時候,我年輕不懂事,真的不該取笑李恩起老師。話說回來,他那會兒已經40多歲了,連軸轉,真讓人吃不消啊??墒菫榱斯ぷ?,我們的這些老前輩從來就不曾懈怠?!?/span>
許多年后,姜國芝還對爬電線桿的訓練記憶猶新?!皳屝夼旁谶B隊小院里栽了4根8米高的電線桿子,這是男兵們‘天天練’的場地。綁樁、拉線、緊線、接線、扎隔電子等所有外線業務,基本都被男兵們包攬了。初到連隊,領導就對我們女兵提出了更高要求,說女兵也要學爬電線桿。特別是《我是海燕》那張油畫問世后,更激起了我們女兵心中的干勁。大家認為,男人能辦到的事兒,女人也辦得到;覺得通訊部隊里的女兵不會爬桿,那簡直就不算通信兵。于是,女兵又加入了男兵訓練的行列,天天練1個小時?!?/span>
能爬上8米高的電線桿子,對女兵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有的爬到一半,就像坐電梯一般滑了下來;有的爬到桿子頂上向下俯瞰,緊張地雙腳像在“發電報”;有的在桿子上把腳扣弄掉了,成為“空中飛人”。最后,通信部隊還是訓練出了許多海燕式的巾幗英雄。
在通信線路春秋兩季的大整修中,女兵也與男兵一樣上線路,成為連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記得有一年大整修,女兵諸寧從8米高的桿子上掉了下來,掉到電線桿底下的沙地上,沒有摔壞一點兒。大家及時跑到諸寧身邊,輕聲安慰,都對大漠里的沙子心懷感激。事后,高副連長對意外事故作了分析,假如她的腳還套在腳扣里,上面失手,頭往下吊著,就不堪設想了……那天,諸寧的午飯也沒吃,本來黑紅的小臉變得慘白,一副驚魂未定的樣子,眼眶噙著一滴不甘心流下來的淚珠。
姜國芝認為,這段軍旅生涯是她人生中最珍貴的回憶。一群胸懷理想的年輕戰士們,在粗獷、遼闊、靜謐的高原上,帶著腳扣、保險帶,沿著雪域上的大漠戈壁,在一望無際的火柴桿一樣的通信線路上快樂地行走、追趕、奔跑,是人生最為浪漫的事兒?!霸噯枺卸嗌偃艘簧心芟硎艿竭@樣的大自然的美麗?”
艱苦的環境、奮斗的決心,磨礪了女兵們樂觀、豁達的意志。她們把所思所想融入筆下,集體創作了一首《我們是毛主席的傳令兵》。歌詞是這樣寫的:“腳踏雪山,頭頂藍天,一顆紅星金光閃,我們是毛主席的傳令兵啊,革命的順風耳呀,黨的千里眼。萬里昆侖護銀線,云中展翅似海燕;戰風沙,斗嚴寒,銀線暢通我心里甜……”
“5?30”工程的記憶
▲今日青藏高原上的通信兵。
關于“5·30”工程,幾乎每一個老高原人都記得,那是中央在1970年作出的一項英明決定。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那年5月30日親自批準簽發的這個著名工程,工程任務是鋪設格爾木至拉薩1400余里的輸油管道。
“這個工程要穿越唐古拉山,穿越無數的冰河和高山草甸,宏大而艱巨。它是修筑川藏公路、青藏公路之后,為了西藏建設而啟動的又一項重大工程?!苯獓ソ榻B說。
當時,姜國芝所在的部隊與北京來的通訊大隊指戰員合作施工,在數不清的日日夜夜里,安裝機械、調試設備,承擔起了輸油管線全線配套的通信施工任務。
也正因為這項工程,連隊蓋起了一個小二層樓,還打造了新機房。
“5·30”工程是廣大官兵用血汗甚至生命為代價鑄成的。“在長達6年的時間里,在極特殊、極惡劣的施工環境下,官兵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人和事,就算手握一支神筆,也無法把這些故事全部說出來?!?/span>
許多年以后,姜國芝還記得當時每周六都要看一場露天電影。晚上,在一塊空場上,扯一塊黑邊的白銀幕,放映露天電影。官兵們有時頂風冒雪地看,有時也會中途散場。播放的總是《南征北戰》《鐵道游擊隊》《地道戰》等,雖然沒有新鮮感,但在部隊這算是政治任務。施工勞動一天了,也只有看電影的時候,才算是唯一的娛樂活動。沒有特殊情況下,大家都必須去看,指戰員都樂此不疲。
播放電影時,有時是幾支部隊集合在一起看,有汽車兵、醫院、倉庫勤務連、通信部隊、大站機關的,好幾百人。大家統一著裝,打背包當凳子坐著,也有條件好的統一帶條小凳子到格爾木大站操場上觀看。觀影的隊伍有七八十米遠,外圍還站著零散的軍民觀眾。有的觀眾站得太遠,聽不清也看不清,但是場場電影幾乎都爆滿,不時還能傳來觀眾的笑聲和掌聲。
“有一天吃完晚飯,工程施工的一名戰士隨隊伍去看電影。走在路上,他覺得有點不舒服,就向連隊的值班員臨時請假。隊伍先走了,他就坐下來歇歇。誰也沒有想到戰友們在歡樂中看電影呢,他在路上坐了一會兒后就倒下了,再也沒有爬起來?!?/span>
1976年11月18日,姜國芝參加了在拉薩舉行的輸油管線工程竣工順利通油慶功大會。她作為一名戰斗員代表,出席了那個盛大的慶典。憑借一張出席證,她領取到了“前門煙一條,白糖二斤”。這是物資匱乏年代里,對功臣們的特殊關愛。她把出席證像寶貝一樣珍藏了20多年,最后交給了部隊的首長。
會后,代表們觀看了文藝演出,欣賞了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瑪和男高音歌唱家常留柱的精彩表演。可是想起了那些獻出了年輕生命的官兵們,她默默流下了淚水。
“青藏線上留下了太多感人的故事,那里有一幫可歌可泣的無名英雄,默默為青藏高原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苯獓忧榈卣f,“我很榮幸年輕的時候,在高原上待過10年零10天。留下的記憶,足夠回味一輩子?!?/span>
與高原締結的不了情
▲王會相畫作《心靈天路》。
1979年,懷孕8個月的姜國芝搭乘一輛軍用飛機回東北休假。途中,她邂逅了一位生命中的貴人,給了她一張紙條,讓她獲得了調動工作的機會。她來不及與格爾木的戰友們告別,就匆匆離開了高原。
那是她第一次坐飛機。她看到了茫茫昆侖山脈、縱橫交錯的山峰和一望無際的大戈壁。高空中,藍天顯得更深、更藍。壯美的山河,被陽光染得金燦燦的。山峰上終年不化的積雪,像打碎的鏡片散落著,耀著她的眼睛。冰冷的青海湖,鑲嵌在遼闊的大地上,就像兩滴藍色的墨點兒。那一刻,她真正體會到博大、粗獷、壯觀、靜謐、高遠等形容詞的含義。
回到東北后,姜國芝順利辦理了調動手續,并誕下了可愛的兒子。她在格爾木的手續和行李物品的郵寄,全由戰友們幫忙辦妥。她向戰友們表示歉意,而戰友們對她只有真誠的祝福。
后來,姜國芝在新崗位上忙于工作,一直忙到了2000年。對高原的思念,一直縈繞著她,揮之不去。期間,她還做過一次手術,把胃給弄丟了三分之二,至今仍戴著一個“癌癥”的帽子。
因為沒有與格爾木來一場正式的告別,讓她在后面的歲月里惴惴不安、遺憾不已,于是,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雖然只在格爾木待了10年時間,但在她心里,卻永遠以格爾木人、西藏人自居。
“那10年里,我親眼看見4000里青藏線上,人們為了生存、為了生活,不停地建設著。他們像蜜蜂一樣,往來于西藏和內地之間,接受學習、增長知識、培訓技能、探望親人。他們如同虔誠的信徒一樣,在漫漫青藏線上跋涉著,讓我感受到人類是頑強的、是智慧的、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姜國芝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生活,離不開茍且和瑣碎,但在高原上,人際交往、人際關系則簡單得多。姜國芝告訴筆者:“2000年回高原的那一次,盡管官兵們已經換了一茬接一茬,但我與現任的領導們一見面,陌生感并未成為我們之間的障礙,反倒有一種水乳交融的默契,讓我感覺無比真摯、親切。他們對我非常熱情,沒有例行公事。回到格爾木,我仿佛回到了娘家。一路上都被善待,一路上都有奇遇。”
聽著鄭鈞的《回到拉薩》,姜國芝利用這次重返高原的機會,又與布達拉重逢了。在走馬觀花的旅行中,她說:“拉薩是本很厚重的書,恐怕一個人老老實實地扎在那里一生,都很難把它讀懂讀完,決不是像我這樣一個匆匆過客就有資格數點它的。”
離開西藏時,姜國芝挖了一小罐昆侖山的土、舀了一小瓶雅魯藏布江的水回東北。當飛機從貢嘎機場起飛的那一刻,她的眼淚模糊了視線。
高原十年,留下不盡思念;故地重游,更增心中掛牽。姜國芝告訴筆者:“這輩子,我是走不出青藏高原了。”
(本文作者:蕭清)
本文轉自網絡,如涉及原作者權益,請聯系小編刪除
高反靈提醒尊貴的消費者: 人在高原圣地,請別亂扔垃圾。高原環境很脆弱,維護起來非常艱難,拾一件廢棄物需要付出相比平原百倍的努力,親身經歷過的人都懂。暢游新西藏,守護第三極!愛護高原環境,文明游客從我做起. 高反靈簡介 “高反靈”是中國專家團隊長駐高原歷經十六年攻關研發、完全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是由維楨科技集團旗下西藏維楨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高原反應干預食品,采用多味藥食同源的傳統中藥材配伍相加和協同,通過“環流高醇亞低溫精華萃取技術”,充分萃取AMS天然活性成分,針對高原缺氧狀態下的機體代謝紊亂,由本及標,實現對高原反應靶向性的精準干預。產品上市前已邀請3000余名體驗者進行測試,上市后連續保障納木措徒步大會、一措再措徒步大會、西藏登山大會和拉薩半程馬拉松等多項高原賽事,數萬人充分見證,獲得全面好評。 ◆ ◆ ◆◆ ◆ 點擊下圖,立即購買! 拉薩市內各大藥房、賓館酒店、特產店均有銷售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